第246章 论道教学

  墨云笙的大弟子齐自励拿起一本算术课本,随手一翻,便看到乘法表。他低声默念着:“三六一十八、五七三十五、九九八十一”等口诀,心中细细核对着这些乘法口诀的准确性。

  突然间,齐自励“啊”了一声,惊讶地问道:“晋王殿下,这些算术知识,还有这乘法表,都是你亲自编写的吗?”

  刘轩微微一笑,道:“本王能力有限,如有错误之处,请先生不吝指正。”

  齐自励略显尴尬,道:“我哪有此才能。”说完,将书递给陈自勤,道:“三弟,你最爱算术,看看这个。”

  陈自勤接过课本,翻开几页,被书中的算术理论和生动的举例所吸引。聚精会神地研读起来。时而蹙眉思考,时而嘴角上扬,显然对课本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许自律正在翻看《国文》课本,读完一个章节后,便凑到齐自励身旁,指着其中《赞春》诗文,笑道:“大师哥,你看,这里面收录了一篇你的诗文。”

  齐自励闻言,惊讶地接过课本,仔细一看,果然是自己的作品。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没想到我的涂鸦之作竟然能被收录进课本,真是惭愧惭愧。”

  随后,几人便互相传阅课本。他们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相视一笑,偶尔还会就书中的某个观点或问题展开讨论。整个书房内,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半个时辰悄然流逝。最终,几人都将手中的课本轻轻放在桌子上。几人初来之时,对刘轩大汉第一才子的名头不以为然,看了这些他编写的课本后,已心悦诚服。

  墨云笙看着几名弟子,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与期待,道:“你们有什么疑惑,自管向晋王殿下提出,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你们要把握好。”

  计自谦闻言,向刘轩拱了拱手,问道:“王爷,学生有一事不明。地理和历史这两门知识,并非生活必需,即便是读书人,也很少涉及。王爷为何如此重视,要将其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中呢?”

  刘轩耐心解释道:“计先生,地理和历史,看似与生活日常无直接关联,实则不然。地理让我们了解国家的山川河流、气候土壤,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能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兴修水利。”

  “而历史,则是我们民族的记忆与灵魂,它记录了我们的先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何面对挑战,创造辉煌。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明白自己肩负的传承与发展之重任,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黄自查目光炯炯,向刘轩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请问晋王殿下,学生踏入校门,为何首要之选是学习《思想道德》这门功课?”

  刘轩闻言,神色庄重,认真地回答道:“黄先生,你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学问之道,首在立人;而立人之本,则在于道德。一个人若是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难以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甚至比普通歹人危害更大。”

  “相反,一个拥有良好道德观念的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坚守本心,做出正确的选择。本王希望通过《思想道德》这门课程,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秦州乃至大汉的栋梁之才。”

  岳自勉略作犹豫,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向刘轩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王爷,学生心中也有一个疑惑。”

  刘轩微笑着鼓励道:“先生但说无妨。”

  岳自勉点了点头,继续说道:“王爷所编的这些课本,内容新颖且富有深度,实乃难得的好教材。然而,学生担心的是,这些课本,尤其是《物理》这一科,对于许多私塾先生来说可能过于深奥,他们自身都难以完全理解,又如何能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呢?”

  刘轩闻言,神色凝重起来,缓缓说道:“岳先生所虑极是。在编纂这些教材时,本王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打算在长安成立一所专门的教师培养学校,邀请一批有潜力的私塾先生前来学习。”

  “在这所学校里,先生们可以相互研讨,共同进步。本王也会在空闲之余,亲自为他们解答疑惑。待他们完全掌握了这些知识,并通过本王的考核后,将为他们颁发教师证,赋予他们前往各府学校任教的资格。”

  “此外,对于那些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先生,本王还将考虑让他们留在教师培养学校,继续培养下一批教师。如此循环往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秦州将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为孩子们带来更加优质的教育。”

  岳自勉听罢,眼中闪过一丝钦佩之色,他拱手道:“王爷深谋远虑,学生佩服之至。”

  王自检问道:“晋王殿下,那学生以后就不学绘画弹琴之类的了吗?”

  刘轩摇摇头,道:“并不是,这只是小学课本,只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将来秦州会另建大学,学生小学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大学继续深造。”

  小主,

  顿了顿,刘轩接着说道:“大学本王准备设立专科和本科,本科学习更深奥的理论知识,专科则学习铁匠、木匠、瓦匠等各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专业技能。开始也从民间聘请教师,由官府给教师发薪水。”

  众人听刘轩说这些课本只是基础知识,不由大惊。

  许自律问道:“请问王爷,以后官府选拔官员,是否在这些学生中选拔?”

  刘轩点点头,肯定地说道:“对!将来本王要在秦州实行官员录用革新,打破门阀世袭当官传统,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秦宁七贤闻言,无不佩服。

  墨云笙见弟子们已无疑问,便站起身来,对刘轩深深一躬,语气诚恳地说道:“草民久闻王爷在晋北时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此次携弟子前来,就是推荐他们在晋王麾下效力,为家乡父老做些事情。之前诸多冒犯,只是想试探一下王爷胸怀,以及是否真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还望晋王海涵。”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