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子小说网>书库>其他小说>万历明君> 第69章 兴灭继绝,查漏补缺

第69章 兴灭继绝,查漏补缺

正事。”

  “以上三者,诸卿何以教朕?”

  朱翊钧说罢,环顾几位大臣。

  他说的三点,分别是淮盐的发售模式,淮盐的体量,以及中枢的统筹权。

  总而言之,都得改。

  见几人都陷入沉思,一时没有言语。

  他直接看向申时行,点名道:“申卿,你是南直隶人,你先说。”

  申时行连忙起身:“陛下,臣从未以乡党自居,此事与籍贯无关!”

  朱翊钧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紧张:“想法上或许没有乡党,事实上总是存在籍贯的嘛,申卿不必紧张。”

  申时行无奈。

  脑海中快速思忖起来。

  这三点必然不是空穴来风,皇帝侃侃而谈,多半是心中有腹稿。

  这是科举破题啊。

  申时行仿佛又回到了殿试那一天,脑中千回百转。

  皇帝究竟是什么意思?

  改良盐政所提到的三点,盐引发行……中枢统筹……体量……

  申时行隐隐抓住什么脉络,却感觉不够清晰。

  目光扫过一同被叫过来的户部尚书王国光,以及余有丁。

  申时行脑海中突然灵光一现!

  一个词汇,或者说政策跃然脑海中。

  申时行迟疑了片刻,迎上皇帝鼓励的目光,吐出一个词:“开中法!?”

  朱翊钧一拍大腿,长舒一口气,热气肉眼可见。

  他激赏道:“重启开中法!?申卿这想法倒很是值得讨论!”

  “诸卿怎么看?”

  开中法已然败坏了,此时自然算是重启。

  几位大臣一看皇帝这反应,当即明白了他的心意。

  无语的同时,纷纷思忖起来。

  所谓开中法,就是给盐发行凭证,叫盐引也好,盐券也罢,总之就是有了凭证,盐商才能购买转运司的盐。

  那么如何获得凭证呢?那就是开中。

  众所周知,南方富庶,北方穷困。

  直白来说,北方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就是中枢的负担。

  当初宋朝是怎么做的?那就是放弃一切的统治负担,一如燕云十六州等等。

  乃至于出现了边军打下来的地盘,中枢还会眼巴巴求和,将地方割让回去的奇观。

  就是出于这种指导思想和心态。

  如今的南人,也未必没有这种想法。

  但明廷中枢不一样,太祖立国之后,就分封北方,成祖迁都之后,更是天子守国门。

  北方,寸土都不能主动抛却,否则就是动摇立国之本。

  不能丢归不能丢,怎么治理就成了问题,经济条件约束下,南北一定程度上的割裂,是不可避免的,光是粮食产量,就是天然的矛盾。

  为了给北方输血,开中,也就应运而生。

  所谓开中,就是商贩们,完成朝廷给的任务——譬如给北方运输粮食、布绢等等,来换取盐引。

  也就是利用商贩们,给北方输血。

  成本自然很高,但如果不想像前宋一样,战略性抛弃北方,这就是不可避免的运行成本。

  杨博当场跳起来:“陛下!臣认同申侍郎的提议!”

  “开中法败坏,乃是边地军民一大憾事,臣久闻陕西、山西、宣大、宁夏等地的百姓,怀念开中法。”

  “若是开中法能复行,不失为良政德音!”

  杨博的立场毋庸置疑。

  在这件事上,朱翊钧可以无条件相信代表北方利益的杨博。

  开中法败坏后,数次有大臣请求复立,都是边人。

  最近的作出尝试的,就是隆庆二年,时任陕西三边总督的王崇古。

  有些人固然私心重,但推行国策,未尝不能利用这些人的私心。

  朱翊钧欣慰地看着杨博,赞道:“杨阁老历任地方,见闻广博,正当查缺补漏。”

  这时,张居正郑重道:“陛下,开中法败坏,不是没有缘由的。”

  朱翊钧回过头,迎上张居正的目光。

  坦然地点了点头:“元辅说得是,朕也了解过一二。”

  开中法的败坏,也不是说这个政策如何不好。

  而是……有些超前了。

  因为在这种体系下,购盐的凭证,也就是盐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当金融货币的身份——当时的盐引,是商贩中的硬通货。

  在落后的生产关系下,皇室持有了货币发行权,结果可想而知。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