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子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异界争霸我能召唤华夏人杰> 第474章 轩辕黄帝,极限神将

第474章 轩辕黄帝,极限神将

  “叮!平衡最后一人:黄帝,统帅100,武力105,智力96,政治98,魅力103。

  携带装备:太虚,轩辕剑。

  携带人物:仓颉、大鸿、风后、力牧、常先、应龙、嫘祖、张挥、隶首、容成、先蚕。

  植入身份:龙腾帝国公孙家高手,姓公孙,名轩辕,外出游历之时得到上古圣皇传承。”

  黄帝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始祖,人常道炎黄子孙,炎指的就是炎帝,黄指的便是黄帝,在黄帝战胜炎帝部落之后,两帝和好如初,共同执掌部落,便有了炎黄部落,也有了后来的炎黄子孙。

  黄帝乃是公孙氏,名为轩辕黄帝,他既是三皇,也是五帝,乃是三皇五帝之中最杰出,也是成就最强的一个,更是被尊为人文初祖。

  在文化上,他发明了衣冠、舟车等事物的政治文化符号,这些发明赋予其文明起源的象征意义。?

  在政治上,黄帝的传说体现了“大一统”政治理念、祖先崇拜体系及儒家伦理的合法性溯源载体。?

  在精神资产上,黄帝的精神,如选贤任能、勤政爱民、博爱、兼容并蓄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精神在后世的文化实践中得以延续,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在军事上,轩辕黄帝在牧野之战击败蚩尤,成功统一了炎黄部落以及九黎部落,让华夏文明得以播种下第一粒种子。

  可以说轩辕黄帝是个完美的人,甚至他的武力都是极为强大的,他曾经亲手斩杀与他争神的刑天。

  当然虽然轩辕黄帝无比完美,可是他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强的,他在最开始面对蚩尤的时候,也是在一步步的成长,蜕变最终才成为了华夏历史上最强大的圣皇。

  而如今出现的这个轩辕黄帝恐怕不是完全体的轩辕,在没有经历战火和发展的轩辕是不完整的。

  但即便如此黄帝的能力也已经十分可怕,而且他这种级别的人物技能又怎么可能会弱?两两相加之下,轩辕黄帝绝对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不过幸运的是他和姜衍的距离还是很远的,一时之间姜衍不会和他对上。

  而除了轩辕之外,他携带出来的人物也没有一个简单的。

  这其中有轩辕的宰相,发明指南车的风后,有能文能武,掌管牧群的力牧,有弓箭的始祖,轩辕的的孙子张挥,有战鼓的发明者,常先。

  这些人都是顶级人才,一世之雄。

  而轩辕所携带出来的人最起码的无疑就是应龙了。

  应龙并不是人,而是天上的天神被派下来帮助轩辕的。

  在《淮南子·墬形训》记载:“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应龙的实力十分的恐怖,而且作为龙神他能呼风唤雨,蓄水进攻。

  在牧野之战中,他便帮助轩辕斩杀夸父和蚩尤,因此他还受到了诅咒不得回到天上,而他在人间居住的地方为冀州,所以冀州多雨。

  而在大禹治水的时期,应龙帮助大禹生擒了无支祁并且将他锁在了井中。

  后面在大禹面对治水的最终boss共工的时候,也是应龙伸出援手,协助大禹将共工给赶回了天庭。

  而在唐朝的时候,应龙的身份更加的尊贵,他甚至有了开天的神话。

  由此便可见应龙的实力到底有多么恐怖。

  “平衡结束,请宿主选择一人指定截取,剩余三人由系统随机截取加入到宿主麾下!”

  这一次平衡,携带的平衡人物并不多,其中值得姜衍截取的也就那么三个而已。

  其一是成吉思汗携带出来的速不台他的统帅大概率是神级的,而另一个是轩辕皇帝携带出来的风后,他的智力也有可能是神级的。

  至于最后一个就是应龙了,虽然姜衍不知道应龙的武力可以达到什么地步,但是能够明确的是蚩尤的基础武力是108,应龙的武力只会在蚩尤之上,光是这一点他的价值就已经在诸葛昆龙还有孙履真携带出来的那些人物之上了。

  “系统!截取应龙吧!”姜衍下令道。

  目前这一次的平衡人物,他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应龙的武力在108以上,而诸葛昆龙的武力是108,其他人的属性他都不能确定,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选择一个稳妥的选择。

  “叮!恭喜宿主获得应龙。

  应龙:统帅80,武力110,智力84,政治75,魅力98。

  携带装备:龙神枪,升龙驹。

  植入身份:姓应,名龙,字庚辰。宿主年幼之时好友,自幼跟异人学武,学成归来之后,听闻宿主大破突破,心向往之,于是便来投宿主共襄大业。”

  姜衍有想过应龙很强,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应龙竟然是一位极限神将,目前姜衍巅峰神将见过不少,可是极限神将却只见过三位而已。

  一位是李元霸,一位是召唤名单中的赫拉克勒斯,而最后一位就是应龙。

  虽然项羽也有可能是极限神将,可是他毕竟还没有露出他的属性,所以他的武力也只能猜测,没办法实锤。

  虽然姜衍的麾下已经有了一个李元霸,但是由于李元霸要修炼五极宝殿的原因,姜衍一时半会还指望不上李元霸。

  可是应龙不同,他是一个正常的极限神将,没有什么别的限制,姜衍完全可以倚仗于他。

 &e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